双湖项目系列报道之三·【评论解读】——什么是“双湖精神”?
发布时间:2016-08-15 来源:信息员
自2016年5月1日,西藏双湖可再生能源局域网工程在现场举行开工仪式以来,围绕这个规模并不太大的光伏EPC项目实施,西北院在项目组织、资源配置、协调配合等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可谓前所未有,现场施工给人类生理所带来的极限挑战前所未有。7月18日初期带电成功以后,后续工程预计于8月底全面完成,标志着双湖县从此结束了依赖柴油机发电,没有稳定电源的历史,现场建设者们欢呼雀跃,久居于此的藏族同胞为他们献上了真诚的哈达,现场采访的众多媒体记者亲眼目睹这一欢庆的场景,发出感慨赞叹。
成功以后,当以高歌。成功背后,多少艰难。将近80天的奋战,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县级行政区,在中国最年轻的县,在“人类生理极限试验场”,在高寒缺氧的羌塘高原上,国内容量最大、海拔最高的可再生能源局域网工程——一个新的奇迹正在变为现实。敏锐的媒体记者们很快被建设者们反复说起的一个词-- “双湖精神”所吸引,追根探源,反复向建设们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双湖精神?”来自建设者们的回答非常质朴:“缺氧不缺精神”、“我们主要靠的是意志力”、“边吸氧边干活呗”、“累,确实累,但也得把工作干好”、“我很想家,但眼下得赶紧把活干好”。而用党委书记张现平的话讲就是:“敢于担当、挑战极限、科技引领、光耀高原”。这就是在不同层面对双湖精神最鲜活而生动的解读。
据悉,在前所未有地配置了医用高压氧舱和施工现场的罐装氧气的情况下,仍有40多名现场人员因身体适应问题而退出现场,个别同志甚至送医后被下达病危通知书。记者们的描述可能更加直观:“当高原反应汹涌来袭时,结果还是让人很难忍受。指甲发紫、嘴唇发黑、持续的头痛恶心、胸闷心悸,在双湖的第一夜是瞪着眼睛坐到天亮的......澎湃的高反格外清晰地提醒着我们,在血氧含量只有内地百分之四十的藏北双湖,一切呼吸、走路、吃饭等日常举动都要小心翼翼,连大声说话都会让你后悔不已。如果说短短几天的采访,记者们都是在紧咬牙关中坚持,那么西北院的建设者们则是在海拔5000米挥洒生命!”。因此,执行董事、总经理廖元庆在2016年年中工作会上也指出:“在西藏双湖,现场的同志们用生命在为西北院作奉献!”。艰苦的环境、紧张的进度、玩命的坚持,无疑是在诠释“双湖精神”中的第一句话--“敢于担当,挑战极限”。
如果说5000米的海拔对建设者的身体是一种极端透支,那么对双湖项目的设备要求也与内地完全不同。以往高原项目的电气设备及海拔修正度大都在海拔2000到3000米之间,双湖项目是首次在5000米的海拔高度配置设备。“双湖项目的设备高海拔修正等参数和标准都经过了反复试验和验证,所有设备都能满足5000米高度绝缘性能的指标和要求。”此外,双湖当地一年平均的无霜期只有短短80天,施工周期非常有限,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为了缩短土建工程周期,双湖项目在设备选型方面,包括箱变、逆变器、开关柜等等都以集装箱的形式最终呈现,所选用的新材料既能适应高海拔环境、又能在标准集装箱大小的狭小空间内实现良好运转,这也成了双湖项目的一大特色。由于双湖可再生能源局域网属于离网工程,无法与周围大电网形成相互支撑和调节,因此,该项目采用了两种近十万块锂电池,高达24兆瓦时的储能设备,也让双湖项目成为了国内同类项目中储能规模最大的工程。“为了让锂电池的统一性和输出功率达到一致,工程配置了锂电池多级控制系统、控制设备以及监测设备,保证储能设备的稳定运行”。无疑,没有“科技创新”,何来“光耀高原”?
毛泽东说过,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习近平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越是关键时刻越是考验共产党员理想信念的坚定性。作为一个具有60余年发展历史的国有企业,西北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克服各类艰难险阻,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几代人前赴后继,以理想信念为支撑,凝聚了具有西北院特色的企业文化精神。“汗洒江河平湖起,明珠璀璨照人间”,西北院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成功地解决了许多水电勘测设计技术难题,为我国水电勘测设计技术达到世界一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百废俱兴的建国初期,为了开发祖国大西北丰富的水力资源,为根治黄河和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电力保障,在国家经济还非常困难,技术、交通、生活等条件尚处于落后简陋阶段,处于高海拔、高寒缺氧的恶劣自然环境等特别不利的情况下,西北院老一代专业技术人员不畏艰险、艰难创业。用手拉、肩扛、马驮、羊皮筏子等原始方法运送勘测器材,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发挥聪明才智创新设计。开展了黄河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汉江上游干流及支流、白龙江干流及支流白水江、嘉陵江上游等20余条河流的水力资源普查和河流水电资源规划工作,为有序开发西北地区水电资源乃至国土整治提供了可靠依据。在1969--1979西北院被撤销拆分的10年间,专业技术人员在不同的单位和岗位仍不惧艰难,坚持为国家的水电事业不懈奋斗。1980年代,在韩城电厂抗滑抢险、龙羊峡勘测会战等重大项目中,西北院人通过发扬艰苦奋斗、敢于担当、迎难而上的精神特质,先后攻坚克难,创造了“韩城抢险精神”和“龙羊精神”。1990年代至新世纪初,西北院经历了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从事业体制转型为企业,在市场上独立生存竞争。从“两个突破”、“三步走”到“多元化、国际化”,走出了一条不断发展壮大的开拓之路,从单纯的水电勘测设计到水电监理、岩土施工,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更广阔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再到水利、交通、工民建、环保等业务的纵深拓展,从内部管理机制、思想观念到市场、业务的开拓,发生了巨大的良性转变。
分析近年来的转型发展之路,我们面临的整体环境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与公司转型升级发展叠加,满足客户需求与创造市场、创造需求叠加,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传统业务模式叠加等“三期叠加”;我们的发展主线是转型升级,使西北院由传统的勘测设计院发展成为集勘测设计、工程总承包、投资运营于一体的科技型工程公司,经过近两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已经验证我们的目标和方向是对的,符合国家战略和西北院的自身发展需求。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要推进并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还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经济下行需求不足,电力需求已经步入“相对过剩”阶段,我们自身还存在着体制机制、队伍结构、人才培养、科技驱动、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困难和不足。干部员工的观念转变还不能适应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能力建设亦迫在眉睫。通过与集团要求、兄弟院的发展对标,西北院的差距还很大,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
“建立与企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相匹配的企业文化核心精神,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是西北院中长期发展战略中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积极发挥文化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导向、凝聚、激励和约束功能,汇聚改革发展正能量?西藏双湖项目,从公司领导层的决策着眼点,市场开发部门的项目运作,生产管理部门的组织协调,参与建设的西北水电公司、工程建设公司、光电设计院、西北咨询公司等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现场管理施工人员不畏艰险、甘于奉献,共同打造了“敢于担当、挑战极限、科技引领、光耀高原”为标志的“双湖精神”。这无疑既是对西北院上世纪曾经积淀的“韩城抢险精神”和“龙羊精神”等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又是转型期企业文化建设的一次成功实践,也将成为西北院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